当前位置:首页 明星 正文
《少年法庭》法律是罪罚,还是教化?
时间: 2023-02-24 09:01:04 浏览: 326

(剧)《少年法庭》(2022)[9/10]

金憓秀担纲主演的韩剧《信号》是经典中的经典,近年还翻拍成日本版,可见其火红程度,而这次他再度办案,只是剧中身分从警官变成了法官,案件类型变成少年刑事案。暂且先不论法官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么拼命去查案,《少年法庭》不管是剧情或是案件本身,都精彩到让我停不下来,而在故事背后更是有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。《少年法庭》的案件聚焦在少年刑事案件上,和一般刑事案件差别在於判决会比成年人轻上许多,这也是剧中争议的开端。少年法案的立意良好,都是以少年犯「身心尚未成熟,仍有大好前程」为前提去立法,并搭配相关矫正措施取代刑罚,让司法体系可以帮助走错路的少年能有再次健全发展的机会。

「法律本来就是这样,未必能保护每个人,即使是被害人。」只是法律是死的,人是活的,立法的善意可能会被扭曲成既得利益者的恶意,反而成为少年犯脱罪的后盾,若被有意者滥用,会让法律「有几分证据,说几分话」的原则显得僵化。光是开场的儿童分屍案,虽说犯案人是青少年,令人发指的程度却不亚於成年人的刑事案件,可想而知会引起民众的恐惧。所以「法官该给出正确的判决」已经从法律问题升级成公关问题,但法官们仍旧只能依据法律和证据行事,让司法人员显得不尽人情,甚至被冠上恐龙法官的「罪名」。废死议题一直都是司法界的争议,这几年理解下来我简化出一个结论:对於法律的存在你认为是罪罚还是教化,大致上就决定了对死刑的态度,而少年案件也适用这个原则。如果认为是罪罚,那年纪就不是藉口,做错事就该为行为负责。法律是处罚的依据,若无法给予相对应的刑责,就代表正义没有伸张。如果认为是教化,那法律是吓阻意义大於处罚意义,真的犯错了也该视情况从宽处理,毕竟少年并无完全行为能力,一时的犯错而毁了人生,那法律就少了人道空间。

「尽管处分对象明明是少年犯,但有时那把十字架,却背负在毫不相干的人身上。」当少年犯罪会被检讨的不只当事人,还有没参与犯罪的父母,成了法外的连坐罚。父母出来道歉已经变成必要程序,只是他们真的有需要承担小孩的罪行吗?如果是错误的教育那的确有连带责任,毕竟管教小孩在法律上就是监护人的责任,但父母通常不会自觉他们的教育是错的,反而认为这是「为你好」,所以出现像是管教过於严格甚至施加暴力、不自觉的情绪勒索、坏习惯的有样学样等等,在长期累积下终於爆发出犯罪行为。然而除了以上确实有错的过度管教,更多犯罪者背后的教育是「疏於管教」,而原因通常是迫於无奈。缺乏陪伴会让小孩有不健全的心智发展,但父母总是急於满足看得见的物质需求,舍弃看不见的陪伴需求。被迫追着钱跑的父母,没有注意到小孩已经被远抛在后,在一些连三餐都无法温饱,或是单亲家庭而言,在时间有限、财力不足的情况下,陪伴孩子和生存是只能二选一的单选题,所以能怪他们吗?

看完文章内容还有疑惑?点这里 【在线咨询】 与专属顾问一对一沟通解答你包括收费、对比、排行等所有问题!

说明: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